第一篇:阅读的层次
书籍链接: https://www.123865.com/s/joaiVv-9Pgfv
摘抄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如何阅读一本书, p.14)
电视观众、收⾳机听众、杂志读者所⾯对的是⼀种复杂的组成—从独创的华丽辞藻到经过审慎挑选的资料与统计—⽬的都在让⼈不需要⾯对困难或努⼒,很容易就整理出“⾃⼰”的思绪。但是这些精美包装的资讯效率实在太⾼了,让观众、听众或读者根本⽤不着⾃⼰做结论。相反的,他们直接将包装过后的观点装进⾃⼰的脑海中,就像录影机愿意接受录影带⼀样⾃然。他只要按⼀个“倒带”的钮,就能找到他所需要的适当⾔论。他根本不⽤思考就能表现得宜。
在现代媒体发展的越来越好的当下,我们的思维容易被媒体带着走,因为他们能够将一个话题包装得非常的完美,让我们不用经过思考就能够得到答案,这样由“表象直接→结论”的现象,使得大多数的人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或者,患上了一种叫做“脑腐”的病症。
(如何阅读一本书, p.15)
我们是针对发展阅读书的技巧⽽写的。但是如果你真的跟随并锻炼这些阅读的技巧,你便可以将这些技巧应⽤ 在任何印刷品的阅读上—报纸、杂志、⼩册⼦、⽂章、短讯,甚⾄⼴告。
(如何阅读一本书, p.16)
拿同样的书给不同的⼈阅读,⼀个⼈却读得⽐另⼀个⼈好这件事,⾸先在于这⼈的阅读更主动,其次,在于他在阅读中的每⼀种活动都参与了更多的技巧。
作者将主动阅读与棒球手击球做类比,读者是接球手,作者是击球手,要想让球精准地被读者接收,就需要作者与读者有着相同的技巧,读者明白作者是如何发球的,球将会如何到达自己手里;而作者需要做的是让读者明白自己的意图,精确的把球传到读者手里。真正有效的阅读,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要想尽可能多的提高接到球的概率,读者应该更加主动的去探寻作者的意图,理解作者。
(如何阅读一本书, p.17)
只有⼀种⽅式是真正地在阅读。没有任何外⼒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的⼒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 慢慢地提升⾃⼰,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这样的⼀ 种提升,是在阅读时的⼀种脑⼒活动,也是更⾼的阅读技巧。这种阅读就是让⼀本书向你既有的理解⼒做挑战。
(如何阅读一本书, p.19)
除了获取资讯与理解外,阅读还有⼀些其他的⽬标,就是娱乐。⽆论如何,本书不会谈论太多有关娱乐消遣的阅读。那是最没有要求,也不需要太多努⼒就能做到的事。
比方说,爽文小说就是用于娱乐消遣的,不仅不会让我们获得资讯,增加理解力,还可能会让我们变傻。有时候,可能爽文小说看多了,对现实就会有不切实际的想法。
其实,我觉得作者不只是在说阅读这件事,现今很多短视频、电视节目也是如此。有些视频能够增进我们的理解力,而有些视频却只是单纯消费我们的时间与精力,在这一点上,看视频与阅读是可以划等号的。
小结:
看完上面这些内容后,有必要对本书的目的进行总结。本书是为了想要增进理解力而阅读的人写的,因此会涉及很多阅读的技巧,本书不会讨论如何阅读消遣读物,事实上这个也没啥好讨论的。
阅读通常有三个目的,一,娱乐;二,获取资讯;三,增进理解力。无论是基于哪个目的阅读,都应该有相对应的阅读技巧,如果用增进理解力的阅读方式阅读娱乐书籍,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它们不值得我们花更多的时间。
(如何阅读一本书, p.21)
蒙⽥说:“初学者的⽆知在于未学,⽽学者的⽆知在于学后。”第 ⼀种的⽆知是连字⺟都没学过,当然⽆法阅读。第⼆种的⽆知却是读错了许多书
其实这部分说的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些人读书,读过了便过了,从不会回头再去思考,读的书广了,懂的资讯多了,但理解力却没有提高。这就是“书呆子”,能将书本复述得“倒背如流”,但真正会用却不行,用希腊人的话说,这种集阅读与愚蠢于一身的人为“半瓶醋”(Sophomores)。
自我发现型学习与指导型学习:
(如何阅读一本书, p.23)
阅读的艺术包括了所有⾮辅助型⾃我发现学习的技巧: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像的空间,再者当然就是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这么说的理由在于:阅读也就是⼀种发现— 虽然那是经过帮助,⽽不是未经帮助的⼀个过程。
阅读本身是一门指导性的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阅读并不需要思考,也许我们看一些消遣的读物时是需要思考的,但这便增加不了理解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有意识的培养一些在自我发现型学习中也能使用的技巧,也能够帮助我们进步。这样,在我们进行自我发现型学习,也就是观察自然与世界时,我们也能够自我提升。
阅读与倾听是相似的,它们都需要思考,倾听时,有了思考,才能够继续追问,直至理解;阅读亦是如此。但二者不同的是,阅读过程中“老师”是缺席的,而倾听过程中则相反,当我们不理解什么内容时,倾听状态下,我们可以向老师咨询,有些是无需思考直接追问,有些是需要适当思考后追问,但无论如何,最后大概率都能够得到老师的解答。而阅读状态下,我们只能从书上的只言片语间,自己努力琢磨思考,自己得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每个人的答案不尽相同。不过,在 AI 盛行的当下,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即便有了问题,也可能可以借助“AI”老师来解答,但至少仍是要有思考的过程的。
阅读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 ——基础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 p.34)
基础阅读的第⼀个阶段—阅读准备阶段—相当于学前教育或幼稚园的学习经验。
在这个阶段,能够认识字,并开始记住它们,读出它们,是听与说的阶段。
(如何阅读一本书, p.34)
第⼆阶段—认字—相当于⼀年级学⽣典型的学习经验(尽管相当多正常的孩⼦在某⽅⾯来说并⾮都很“典型')。
这个阶段,孩子能够阅读一些简单的读物,比如看图识字,带拼音的故事书等等。
(如何阅读一本书, p.34)
基础阅读的第三个阶段—字汇的增⻓及对课⽂的运⽤—通常是(但⾮全⾯性,就算正常孩⼦也⼀样)在四年级结束时就学会的⽅法,这个阶段的成果可以称作是“四年级读写能⼒" (fourth grade literacy) 或是“功能性读写能⼒" (functional literacy) 也就是有能⼒很轻易地阅读交通号志,或图⽚说明,填写政府的有关简单表格等等。
这个阶段,孩子能够根据上下文推测不熟悉词的词义,同时,根据兴趣主动阅读书本。
(如何阅读一本书, p.34)
基础阅读的第四个阶段,也就是最后⼀个阶段,到这个时期,学⽣要从⼩学或初中毕业了
这个阶段,孩子能够精炼与增进前面的技巧,同时具备知识迁移的能力,能够将书中的一个观点迁移运用到另一个地方。
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即有意识的略读,目的是为了弄清楚这本书值不值得自己花时间钻研或我们仅有有限的时间能够阅读这本书。
系统化的略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 p.40)
(1) 先看书名⻚,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如何阅读一本书, p.41)
(2) 研究⽬录⻚,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如何阅读一本书, p.41)
(3) 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下—⼤多数论说类的书籍都会有索引。
(如何阅读一本书, p.42)
(4)如果那是本包着书⾐的新书,不妨读⼀下出版者的介绍。
(如何阅读一本书, p.42)
(5) 从你对⼀本书的⽬录很概略,甚⾄有点模糊的印象当中,开始挑⼏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如何阅读一本书, p.42)
(6) 最后⼀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两段.有时候连续读⼏⻚,但不要太多。
(如何阅读一本书, p.43)
附带⼀提的是,这是⼀种⾮常主动的阅读。⼀个⼈如果不够灵活,不能够集中精神来阅读,就没法进⾏检视阅读。有多少次你在看 ⼀本好书的时候,翻了好⼏⻚,脑海却陷⼊了⽩⽇梦的状态中,等清醒过来,竟完全不明⽩⾃⼰刚看的那⼏⻚在说些什么?如果你跟随着我们提议的步骤来做,就绝不会发⽣这样的事—因为你始终有⼀个可以依循作者思路的系统了。
这句话真的是太真实了,如果阅读一本书时,容易丧失注意力,说明我们的脑中并没有一根引导我们阅读下去的线,对小说而言,这根线是尚未出现的情节,引起我们的阅读兴趣;对理论作品而言,就是一些时常会冒出的问题,顺着问题往下阅读。在略读的过程中,也应该有作者所说的这条线,我们应该明白,自己正在做的是略读的工作,既然如此,我们的目的就是以最短的时间大致把握整本书的全貌。
因此,略读时我们心中的线为 作者简介(如果有)→书名页(序)→目录→索引→(根据模糊的印象跳转到书中特定主题)简短阅读几页→最后的两三页(不包括后记)→后记(如果有)。
粗浅的略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 p.44)
这规则很简单:头⼀次⾯对⼀本难读的书的时候, 头尾先读⼀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阅读难读的书时,要学会粗浅的阅读,不要试图在第一遍的时候就将所有的内容都读懂。
(如何阅读一本书, p.44)
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为一些没法立即了解的东西而停顿。继续读下去,略过那些不懂的部分,很快你会读到你看得懂的地方。集中精神在这个部分。继续这样读下去。将全书读完,不要被一个看不懂的章节、注解、评论或参考资料阻挠或泄气。如果你让自己被困住了,如果你容许自己被某个顽固的段落绑住了,你就是被打败了。在大多数情况里,你一旦和它纠缠,就很难脱困而出。在读第二遍的时候,你对那个地方的了解可能会多一些,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须至少将这本书先从头到尾读一遍才行。
经过这样的阅读以后,我们能够对整本书有个大体的了解,知道它整体上讲了些什么,即便细节上有很多东西我们并不清楚,但没有关系,如果我们想要弄懂它们,我们会选择再次阅读的。
阅读的速度:
作者强调,阅读的速度应该根据我们的目标而定,不能一味地追求快速的阅读,也不能一味地追求慢速的阅读。即便在阅读同一本书的时候,我们也该有快有慢,稍快的看过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慢慢的读过要紧的部分。至于哪些是要紧的,那些是不要紧的,要根据自己阅读的目标定义。
如果我们是在做检视阅读,我们并不期望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所有的部分都弄懂,目的是大体了解这本书,那么快快的读完即可,读完后,若我们要对其进行分析阅读,我们便能够知道书中哪些部分是应该放慢脚步的。
逗留与倒退:
(如何阅读一本书, p.48)
许多⼈会从最初学会阅读之后,多年⼀直使⽤“半出声”(sub-vocalize) 的 ⽅式来阅读。此外,拍摄下来的眼睛在活动时的影⽚,显⽰年轻或未受过训练的阅读者,在阅读⼀⾏字的时候会在五六个地⽅发⽣“逗留” (fix-ate) 现象。
(如何阅读一本书, p.48)
更糟的是,这些不熟练的阅读者在每看过两三⾏之后,眼睛就⾃然地“倒退”(regress) 到原点—也就是说,他们⼜会倒退到先前读过的句⼦与那⼀⾏去了。
emmm,这仿佛说的就是我,真的很惭愧,已经是一名准大四的学生了,读书的层次却仍然只停留在第一层次,更离谱的是,读书时还时常会有“逗留”或“倒退”的现象发生。想到这种现象在几十年前就有,不禁觉得,这本书的普适性不仅是人群上的,也有时间上的。
解决方法如下:
(如何阅读一本书, p.48)
所有这些习惯不但浪费⽽且显然降低了阅读的速度。之所以说是浪费,因为我们的头脑跟眼睛不⼀样,并不需要⼀次只“读”⼀个字或 ⼀个句⼦。我们的头脑是个惊⼈的⼯具,可以在“⼀瞥”之间掌握住⼀ 个句⼦或段落—只要眼睛能提供⾜够的资讯。
(如何阅读一本书, p.48)
你可以⾃⼰做这样的训练:将⼤拇指与⻝指、中指合并在⼀起,⽤这个“指针”顺着⼀⾏⼀⾏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你眼睛感觉的还要快⼀点。强迫⾃⼰的眼睛跟着⼿部的动作移动。 ⼀旦你的眼睛能跟着⼿移动时,你就能读到那些字句了。继续练习下去,继续增快⼿的动作,等到你发觉以前,你的速度已经可以⽐以前快两三倍了。
随着阅读速度的加快,有一个问题会渐渐或很快暴露出来——阅读理解力。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阅读的书本太少了,分析的太少了,因此理解力始终跟不上阅读速度。
(如何阅读一本书, p.50)
速读的问题就出在理解⼒上。事实上,这⾥所谓的理解⼒是超越基础阅读层次以上的理解⼒,也是造成问题的根源。
(如何阅读一本书, p.50)
因此,有⼀点值得在这⾥强调的是,本书之所以想要改进的,正是这⼀种阅读的理解⼒。没有经过分析阅读,你就没法理解⼀本书。正如我们前⾯所⾔,分析阅读, 是想要理解(或了解)⼀本书的基本要件。
总结
(如何阅读一本书, p.51)
更好的秘⽅是:在阅读⼀本书的时候, 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与理解。
如何做一个做我要求型的读者
无论我们阅读一本书是为了获取心灵上的成长还是精神上的满足,我们都需要时刻保持清醒,记住我们的目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做一个“自我要求型的读者”,集中精力在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上。
提出四个基本的问题
- 这本书到底在说些什么?大体了解一本书的内容;(检视阅读阶段)
- 这本书是如何进行论述的?了解作者的想法、声明和论点;(分析阅读阶段)
- 书中所写的内容是否有道理,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要作出这个判断就必须完成前两点,知道书中说了什么才行;(分析阅读阶段)
- 这本书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如果这本书给了我资讯,那么我应该去思考这个资讯于我而言有什么意义,是否是有必要了解的?如果这本书增进了我的理解力,我应该去思考书中是否有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义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分析阅读阶段)
(如何阅读一本书, p.55)
在阅读过程中,你要记得去提出这些问题。要养成这样的习惯,才能成为⼀个有⾃我要求的阅读者。除此之外,你还要知道如何精准、正确地回答问题。如此训练⽽来的能⼒,就是阅读的艺术。
学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做笔记
(如何阅读一本书, p.56)
为什么对阅读来说,在书上做笔记是不可或缺的事?第⼀,那会让你保持清醒—不只是不昏睡,还是⾮常清醒。其次,阅读,如果是主动的,就是⼀种思考,⽽思考倾向于⽤语⾔表达出来—不管是⽤讲的还是写的。⼀个⼈如果说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在想些什么。第三,将你的感想写下来,能帮助你记住作者的思想。
对纸质书而言:
- 将重要的句子画线,关键字画圈,并在画线的栏外加上一条线以强调;
- 在空白处打上星号或其他符号,用于声明全书重要的几个段落,不应太多(可用书签,折角等);
- 在空白处进行编号,将作者一连串的论点顺序编号;
- 空白处记下其他关联的页码,将散步全书的观点统一,可用 Cf 标记;
- 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或某个问题的答案)可在空白处写下来,也可将复杂的论点简要的写在空白处;
- 在书后的空白页,可以将书中作者的主要观点依序记下来;之后返回书前的空白页,试着将全书的大纲罗列出来。
于我而言,纸质书阅读实是不便,我个人更加习惯电子阅读,这样效率更高,且过去曾经尝试过在纸质书上书写笔记,但一方面字丑,另一方面写字慢,很多时候写着写着都不清楚自己在写些什么了。但在电子设备上,我的打字速度能够跟的上我的思考速度,因此我能够快速记录自己的笔记,且也有利于未来查看,不容易丢失。
上述的几个做笔记的技巧于电子书亦有参考,试归纳如下:
- 为每本书创建一个读书笔记(可使用 文件),读书笔记可以有一篇或多篇,如果有多篇(书中每一章节单独创建一篇笔记),需要有一篇对其他读书笔记进行索引;
- 将重要的句子高亮,如果对该句子有想法,将其复制到笔记中,在引用下方书写自己的想法(如我前面所做的工作);
- 对于书中为数不多的重要部分,可以使用特殊的高亮颜色,可选择在总的索引笔记中进行粘贴记录,事实上,也可以在总的索引笔记中写自己的读后感或其他总结性内容;
- 对于作者一连串的论点,在对应的笔记中创建一个小标题,按序粘贴作者的原话,最后进行总结、简述,标题使用一个概括性的名称;
- 对于相关联的内容,可以通过设立链接的形式相互跳转,或者像作者所说的,使用 Cf 的记号标上相关联的页码;
- 对于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可以创建一个大标题专门用于记录与回答,也可将复杂的论点进行简述;
- 阅读完全书后,可以在索引的笔记中模拟书前与书后的空白页,用两个大标题分别存放作者的主要观点与全书大纲。
笔记的三种类型 :
结构笔记(检视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 p.59)
在检视阅读中,要回答的问题是:第⼀,这是什么样的⼀本书? 第⼆,整本书在谈的是什么?第三,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你应该做⼀下笔记,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写下来
概念笔记(分析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 p.59)
等你做分析阅读时,关于这本书准确性与意义的问题,你就要提出答案了。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你做的笔记就不再是跟结构有关,⽽是跟概念有关了。这些概念是作者的观点,⽽当你读得越深越⼴时,便也会出现你⾃⼰的观点了
辨证笔记(主题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 p.60)
这是从好多本书中摘要出来的,⽽不只是⼀本,因⽽通常需要⽤单独的⼀张纸来记载。这时, 我们会再⽤上概念的结构—就⼀个单⼀主题,把所有相关的陈述和疑问顺序⽽列。
培养阅读的习惯
(如何阅读一本书, p.61)
我们谈到⼀个有技术的⼈时,并不是在说他知道该如何去做那件事,⽽是他已经养成去做那件事的习惯了
要培养成习惯,首先得知道规则,依照规则行事,就能够养成习惯,养成了习惯,就仿佛是天生就会这件事一样,这就是阅读的艺术。
(如何阅读一本书, p.62)
这就踉阅读⼀样,或许你已经阅读了很⻓⼀段时间,现在却要⼀ 切重新开始,实在有点难堪。但是阅读就跟滑雪⼀样,除⾮你对每⼀ 个步骤都很熟练之后,你才能将所有不同的步骤连结起来,变成⼀个复杂却和谐的动作
(如何阅读一本书, p.63)
规则的多样化,意味着要养成⼀个习惯的复杂度,⽽⾮表⽰要形成许多个不同的习惯。在到达⼀个程度时,每个分开的动作⾃然会压缩、连结起来,变成⼀个完整的动作。当所有相关动作都能相当⾃然地做出来时,你就已经养成做这件事的习惯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 p.63)
相对来说,考虑到⾝体的动作还是⽐较容易做到的。考虑到⼼智上的活动却困难许多,尤其是在刚开始做分析阅读时更是如此,因为他总是在想着⾃⼰的想法。⼤多数⼈都不习惯这样的阅读。虽然如此,但仍然是可以训练出来的。⽽⼀旦学会了,你的阅读技巧就会越来越好。
作者在最后一部分鼓励我们遵循规则来进行阅读,开始时先将这些规则分散开来一步步做好,等到熟悉以后,我们自然会将这些规则合为一体,自然而又完美的做出来,此时我们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我们的阅读技巧就提升了。学会阅读与学习滑雪是一样的,都是从 0 到 1 的过程,滑雪需要我们将一个个简单的动作做到非常熟练,这样复杂的动作也就不成问题了;阅读亦是如此。
看到豆瓣上有很多评论都在说这样的阅读太复杂了,实际上就是没有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如果他们阅读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娱乐消遣,为了资讯,他们其实犯不着来学习这种技巧。如果是为了增进自己的理解力,让自己对读物有更深刻的洞察力,那么,这就是必须的,我认为,真正做到后,除去读物以外,观看那些高质量的电影、视频时,我们在阅读上所培养的习惯亦能够迁移运用。
疑问与梳理
(如何阅读一本书, p.17)
你在阅读⼀⻚⻚的时候,对作者想要说的话不是很了解,就是不了解。如果很了解,你就获得了资讯(但你的理解不⼀定增强)。
作者笔中的“理解”指的是一种能力吗?就像是阅读新闻,我们日常浏览新闻时,虽然获得了很多资讯,但理解能力却在原地踏步,在阅读书籍时,应该在获取资讯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这里的理解能力,应该是说从文字中看到不一样的东西的能力,比如,从作者描写的故事中能够看到这个故事真正想要传达的理念是什么,传达的社会现实是什么。如果阅读了一本书只获得了资讯,说明作者与你之间没有什么有效的交流,只是作者把我们想要说的话说出来了而已,我们的水平差不多,这并不能视为真正的阅读。
阅读的四个层次
- 基础阅读。这个层次的阅读出现在我们对书中的文字并不如何熟悉时,我们需要弄清楚每个字的含义,在这个层次中,我们也许并不能弄清楚一句话的内涵,但至少,能够知道它说了什么事。这种层次的阅读在自己熟知的语言中也会发生,比如文言文。
- 检视阅读。这个层次的阅读是为了解决“这本书讲了什么”、“这本书的架构是什么”、“这本书是什么类型的书”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或短时间内快速将一本书阅读完,也可以理解为是“系统化的略读”。如果我们在尚不清楚一本书的全貌时,就拿出了钻研世界杰作的态度来审阅,无疑会浪费我们大量的时间,这也是划不来的。
- 分析阅读。这个层次的阅读是为了“咀嚼与消化”一本书,是在无限的时间内进行更加全面完整的阅读,只有当我们真正认定一本书的价值时,才会用这种方式阅读,用一生去领悟与体会。也许,如《易经》、《道德经》之类的书是值得我们这么做的,它们都是传世经典。
- 主题阅读。这个层次的阅读是最高层次的阅读,需要我们最主动、花最多力气去完成。主题阅读是将相似的书本并列开来,谈论它们之间的共同与不同,提出这些书本中有哪些问题是没有涉及到的,书中是否有漏洞存在等等。
提出四个基本的问题:
- 这本书到底在说些什么?大体了解一本书的内容;
- 这本书是如何进行论述的?了解作者的想法、声明和论点;
- 书中所写的内容是否有道理,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要作出这个判断就必须完成前两点,知道书中说了什么才行;
- 这本书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如果这本书给了我资讯,那么我应该去思考这个资讯于我而言有什么意义,是否是有必要了解的?如果这本书增进了我的理解力,我应该去思考书中是否有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义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