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分内容是对 Bilibili up 主 @ 一川广隶 的视频: 怎么拥有判断爱情真伪的能力 的记录,虽然视频名字叫做“判断爱情真伪”,但其中的内容却并不只适用于爱情,是最近看到的不错的高质量视频,推荐大家看看,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你们的想法。
在看完本视频前,请不要看本篇文章,不希望因为我的记录而使你们失去了自己的想法与思考,我更希望你们的观点能够与我碰撞,或是能够找出我记录中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
工具性;工具性爱情;锤子爱情;生存模式;工具性认知;自我觉知;生活模式;牛马;主观能动性; 悟性。
论点:
拥有主体性的人才能够在爱情、工作、交友等领域具备自己的生活模式,让工具性服务于自己。
什么是工具性爱情?
锤子具有工具性,可以用来敲东西、雕刻、战斗、锻造等,由此吸引来很多对它的工具性产生需求的人,如艺术家、石匠、饥饿者。
同样的道理,一个工具性的人会吸引很多在生活中没有自理能力的人——没有自主社交、没有自主创造情绪价值、成长价值以及负能量的人。
锤子会被艺术家、石匠与饥饿者充分的利用,只要锤子能够不断的带给他们价值——雕刻、战斗、锻造等,如果只有一把锤子,即便它锈迹斑斑,即便它伤痕累累,他们依然会继续利用锤子满足以他们的需求。
同样的道理,一个工具性的人被需求他的人所利用——为别人提供经济价值、情绪价值、生理价值等等——时,这个人就成为了别人的提款工具、生理工具、生活娱乐的工具。即便工具人浑身变得伤痕累累,即便他变得“锈迹斑斑”,利用他的人也只会抱怨为什么你不给我钱花了,为什么你不能够提供给我情绪价值了,他们丝毫不会在以工具人的感受与需求,只会不断的逼迫工具人倾尽所有来满足他们。如果此时工具人希望能够获得鼓励、安慰、支持,就必须再一次的在自己的身上不断留下敲击的痕迹,继续积累伤痕,最后才可能会获得一句卑微的安慰。直到工具最后失去了他全部的价值,对方便会离开他,此时“爱情”似乎就终结了。
工具人于是下了定论,爱情就是如此,需要有钱,需要有车、有房,需要能够给对方提供情绪价值,需要能够为对方生孩子、满足对方的生理欲望,若想拥有爱情,还必须要先对对方好,这样他才能反过来对自己好。于是,“工具性的爱情”便诞生了,爱情变成了只有你爱我,我才会爱你,你若不爱我,我就不爱你了(结合前面所讨论的内容,你必须给我提供价值,你才算爱我,这样我才会爱你,否则就没有了爱情)。
工具性爱情的可替代性——生存模式
工具本身的价值受到了使用者本身认知和能力的限制,即便锤子能够完成大量的工作——打猎、雕刻、战斗、锻造,但如果使用者不具备这些能力,那么工具的这些价值对他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即使用者本身会限制工具的发挥、发展与使命。
将我们自己类比成工具,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使用者,而我们认知、能力的缺失将直接使我们丧失很多的工具性。而没有了工具性,将没有人会对我们产生需求,似乎“爱情”就得不到了。
现在,我们有了一把锤子,但由于我们能力的缺失,我们无法用他来完成打猎、战斗的工作,而如果此时我们可以用枪来完成打猎、战斗,那么还有谁会需要锤子呢?因为枪在打猎、战斗方面的工具性优于锤子,因此枪会替代锤子。
同样地,即便我们能力出众,利用自己的工具性获得了一段“工具性的爱情”,那么当对方有更好的工具人选时,“工具性的爱情”就只会被替代。因此,一个因工具性产生的爱情只会被更好的工具所代替。
这就是为什么在一段感情中,询问对方为什么“爱”自己时,对方如果回答说“因为你对我好”,爱情最后的结局通常是悲剧的原因。因为当有人对对方更好,或是你减少了工具性的给予时,对方会感觉到“你不爱我”了,于是,“爱情”似乎就这样破灭了。“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女人负责貌美如花”本质上就是这样一种“工具性的爱情”,男人拼命的付出希望未来女人能够不必受苦,而女人因为缺少男人的陪伴渐渐失去了最初的激情,最后男人事业有成,而与心爱的女人天各一方,这不就是“工具性的爱情”带来的“悲剧”吗?
因此,盲目地“将他人对自己工具性的需求或是将自己依附于他人的工具性的行为”是不能称之为“爱情”的,或者该称之为“锤子爱情”。“锤子爱情”是肤浅、卑微、伤痕累累的,这是人们自己选择的结果,但爱情本身并不是如此。
人们选择将工具性的需求定义为爱情,这是人们选择的一种生存模式。这里的生存模式指的应该是“爱情的生存模式”,由于“锤子爱情”以工具性需求为核心(而非人),是人们自己选择的,因此“锤子爱情”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当工具不行时,爱情变得薄弱,但只要将工具替换,爱情便得以生存。因此,选择“锤子爱情”的人们,就应该接受这样爱情带来的结果。
而如果你想追求真正的“爱情”,那么你就不能够将自己定义为是“锤子”,不能将自己当成是工具。一个工具性很强的人在一群只有工具性认知的人眼中就是“真命天子”。
“锤子爱情”充满了工具性、交易、利用,它满是虚伪。在这样的爱情中,只要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工具性,就能够称为“所有人”(即只有工具性认知、工具性需求、依赖于工具生存的人)的“真命天子”。
主体性爱情的不可替代性——生活模式
相比于锤子爱情,真正的爱情不仅具备很强的可持续性,而且具有不可替代性的。而要想拥有真正的爱情,就必须要实现“自我觉知”。什么是“自我觉知”呢?每个人都有工具性,我可以是菜刀,因为菜刀是用来切菜的,而我在使用菜刀时,我的工具性便是切菜,因此我可以是菜刀;但菜刀不是我,因为我的工具性不局限于菜刀,我也可以是相机,用于拍照,我也可以是话筒,用于唱歌。即,人可以成为任何工具,但人不是工具。意识到这点(“自我觉知”),是追求真正的爱情所需要跨过的第一条鸿沟。 放到爱情中,即为,爱情中的双方都不是任何一方的工具,爱情中的双方是平等的,如果一方以爱情为由逼迫另一方做出贡献,要求对方包容自己、为自己付出,而另一方也确实这么做了,那么爱情中的双方都没有实现“自我觉知”。
真正的爱情存在于“生活模式”中,而生活模式来自于我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是建立在我们具备独立的生存模式的条件下产生的。 有些人的生存模式是依赖于他人的工具性,有些人的生存模式是因自己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产生的工具性;而有些人在遇到其他人之前,就已经独立具备这些能力了,他并不需要依靠他人提供工具性而生存,有着自己的精神追求、道德标准,这样的人就具备有“生活模式”。
具备“生活模式”的人之间只有一个理由相互靠近、前进,那就是对“生活模式的追求”。生存模式的爱情,是由工具性需求产生的;生活模式的爱情,是由精神层面的追求产生的。
对于生活模式的追求,举一个例子,我学习是为了我的道德、价值观、信仰、审美、个人原则、自我觉知等等精神层面的追求,而你学习是为了更高的工作薪资、更好的工作岗位,是为了得到少数的名额(即“内卷”),是为了成为别人的工具,因此我们一同学习便不具有相同的对“生活模式的追求”。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相同的对“生活模式追求”呢?
明白自己是为了什么而“战”,这是追求真正爱情所需要跨过的第二条鸿沟。 我学习,是因为我有精神层面的追求,是我的生活模式;而你学习只是在执行你的工具性,是因为你可以学习,可以“内卷”。这些精神层面的思考及追求,就称之为一个人的“主体性”。因为菜刀没有所谓的道德、价值观、信仰、审美、个人原则及自我觉知,因此它只能是菜刀。
你可以做什么,就是你的工具性;你为什么做什么(这里的“为”,指的是精神层面),就是你的主体性。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为什么结婚、为什么而奋斗、为什么而活着,只是因为可以这么做,可以学习、可以结婚、可以奋斗、可以活着,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结婚而结婚,如同工具一般被世界推着向前走;而一个拥有主体性的人会知道自己是为了为何学习而学习、为了为何结婚而结婚,前者是物质层面的,后者是精神层面的,这就是工具性与主体性之间的差距。
培养自己的主体性,只有先拥有独立的“可以”,才会有“为什么”;先创造自己的“可以”,然后再问自己“为什么可以”。 由“可以”和“为什么可以”所构建出来的一系列精神世界就具有极强的不可替代性和可持续性。
回到“真正的爱情”,为了要拥有持续地、不可替代的爱情,就需要有精神层面的追求,而非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工具性,需要有一层层精神层面的构筑。它是只具有工具性或连工具性都未曾拥有的人永远无法看见和拥有的。而在现在的社会中,
很多人既不去提升自己的工具性,独立掌握生存模式,不去构筑自己的精神层面,却又想获得只有拥有了主体性才能创造的爱情,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就像是贪生怕死的懦夫却想拥有勇士们的事迹才能带来的荣耀。
因此,想拥有主体性,就必须独立掌握工具性,跳出生存模式,去构建生活模式。
拥有主体性的人的工具性是服务于自己的精神层面的。比如,一个拥有主体性的人会为了自己要环游世界的梦想而去赚钱发挥自己的工具性,而其他人若看到他赚钱的工具性而靠近他,他压根就不会去理会其他人。而那些只具备工具性或只能依附于他人工具性的人,就只会在背后说闲话,去寻求那些愿意提供工具性需求的人庇护,他们一辈子都活在自己的工具性认知当中。
而彼此拥有主体性的人相遇,若他们选择一同前行,那是他们对自身的人生价值和精神价值作出的抉择和判断,他们认为这样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精神价值;若他们选择分道扬镳,那也不会存在谁抛弃谁,只是彼此的选择不同而已,“道不同,不相为谋”,这里的“道”是精神层面所指引的方向。
在彼此拥有主体性的人一同前行时,对方的继续前行也会让自己聚焦内心中摇摇欲坠的火苗,靠自己唤醒心中的熊熊大火,互相扶持,相互成长与进步。不存在谁为谁而牺牲,只是双方都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负责,为了彼此共同的精神追求而前行。而因为工具性而在一起的人,在享福时,只会向别人说起自己的眼光有多么好;在落魄时,也只会抱怨当初怎么会选择你。
拥有主体性的人是如何工作的呢?
仅拥有工具性的人在职场中被称作是“牛马”,因为公司在利用他们的工具性,而他们自己也不具备主体性,就这样被公司利用着,等到哪一天他们的工具性衰竭时,他们就会像“生锈的铁锤”般被替换掉。
但拥有主体性的人在职场中是清醒的,他们知道自己的工具性最终导向是服务于自己的,只不过在服务于自己的同时可以为他人创造价值。拥有主体性的人选择公司,是因为他知道这份岗位可以发挥他的工具性,并服务于他的道德、审美、价值观、个人原则等等,只是在这么做的同时,公司共享了他的主体性,并创造了价值。
爱情中的道德绑架
因工具性产生的爱情,其中一方的角色便是工具(“牛马”),另一方会想方设法的以爱情的名义限制他的交友、他的生活、他的工作,限制他的爱好,他的一切只能为另一方服务,好比是工具的使用者。另一方看似在乎他,可实际上只在乎他的工具性。另一方也不会具备主体性,还会害怕他也具备了主体性。
道德本质上是个人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其本质是为了规范自我行为的,却被工具性的人利用来进行道德绑架。因此在工具性爱情中,只要有些主体性的思考,对方就会用自私自利、唯利是图来绑架你,贬低你自我保护的行为以更好的利用你的工具性,对方根本不在意你工具性以外的部分。所谓的“爱我就要包容我”,“爱我就要为我付出一切”本质上都是想要利用你来为自己获益,如果你不这么做,他就会利用“锤子爱情”的生存模式更换新的工具以保障自己的生存需求。
因彼此主体性产生的爱情则是请你像我爱你一样爱你自己。 我爱你,是因为我看到了你的主体性,我认为你的主体性同我的主体性一样值得被尊重,值得被爱,你不爱自己,就是和我作对。其本质是主体性的滋养和呵护,而非工具性的交易和利用。
当拥有主体性后,便能够在生活中明辨出哪些人具有主体性,哪些人没有主体性。
主体性的行为准则
鱼者其成,必先动之;愚者其成,必无动之。“动”指的是主观能动性。
拥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指的是会去主动掌握工具性去解决自己生存,不依赖于别人而生存的人,是虽身处黑暗中却又渴望光明的人。
而没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只会坐享其成,希望别人能够直接给“鱼”而非让他“授之以渔”,不会自己主动去咀嚼、吞咽与消化 。鱼不会因为你需要营养而进入你的肚子,光明不会因为你不敢睁开眼睛而为你变成黑暗。他们为此抱怨鱼和光明,抱怨环境、社会、他人。没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总有无数个理由告诉自己,自己吃不到鱼都是别人的问题,妄图别人直接将鱼钓上来,按照他的喜好烹饪,按照他的进食速度投喂。
愚者因为自身缺乏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会被欲望蒙蔽双眼直到被自己的因果吞噬,陷入无尽的缺失。 精神层面越缺失,认知和能力越低,主观能动性越匮乏的人一旦得到善意的恩惠便会不知疲倦的索取,如同深渊一般。而此时,如果我们没有主体性去限制我们的善意对象,去规范我们的行为,我们的工具性就会沦为被他们压榨的工具。这就需要我们拥有主体性的行为准则。
在拥有了主体性的行为准则后,我们会发现,缺乏主观能动性的人也会有着极强的服从性,比如,他们饿了就一定会来找你要鱼,即便吃不惯这些鱼,可他们自己又不会捕鱼也不想要成为一个渔者。于是他们就形成了需要通过服从来获取他人工具性的生存现象,这种现象有一个特征,就是当他们的工具性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只会抱怨(即依赖工具性生存的人只会抱怨)。他们抱怨着服从,抱怨着自己可以做却不想做的事,抱怨自己服从了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抱怨的同时却又享受着服从带来的安逸。
而拥有主体性的人从不抱怨,他们反抗,反抗着自己的无知与无能,反抗自己对他人的需求,反抗需要服从才能带来的一切,通过反抗中的不断牺牲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人生。 前者妄图通过对依附者的发泄,妄图通过展示自己的贪婪、傲慢和道德绑架去改变环境,最后被环境抛弃,然后再次服从,陷入恶性循环;而后者则是主动的对自己的因果作出改变而选择环境。
总是抱怨环境的人,往往是依赖环境的人,往往是缺乏主观能动性的人;而具备主观能动性的人却不会选择充满怨言的环境。
主观能动性是获取所有精神层面所需一切的必要条件,即动乃万物。第一个智者,第一个写书的人是通过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经历、去实践、去感受、去观察、去撰写自己人生篇章的人。知识并非认知,认知源于天地,世界就在我们面前,我们应该抬头看看。
分清自己与他人是拥有主体性爱情的必要步骤,非主体性的爱情中,“我爱你”是两个人,“我”和“你”;而在主体性的爱情中,“我爱你”只有一个人,在精神层面中,“我亦是你,你亦是我”,我爱你实际上爱的是我自己,无需反馈。因此,因主体性产生的爱情一辈子只有一次,当你成为了自己时,你遇到了“另一个自己”。 拥有主体性就是一段需要一个人独自前行,并不断回头望向自己的道路。只有深刻且清晰的看到了自己,才能看到另一个自己。我们现在之所以只能看见肤浅、虚伪、充满利用、伤痕累累的爱情,不是因为爱情本就是如此,而是因为我们从未踏上这条只能由自己迈出步伐的精神道路。
这个过程必将经历、收集、审视和复盘大量因果,要想获得丰满的感受,此时此刻就得真切的把握当下一切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善恶忠奸。 要想获取这些因果,就必须要慢慢从中去“悟”,人的一生中,因果都是在反复循环的。没有悟性,即便一生中遭受诸多痛苦和磨难,他们也终将只会是痛苦和磨难。无法主观能动的归纳并表达出因果间的关系,无法将人生百态中的一系列因果串联起来,那么就永远无法获得成长。“无悟则障目,唯悟方见因果”,悟的是真相,悟的是一次次被真相刺穿身躯时的承受能力,以及看穿真相后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大多数人即便看见了真相也会因认知和能力承受不起,而对生活厌倦,去追求那些虚伪的爱情。命运会一直让人们在因果中反复经历,直到你给出正确答案。
我今后的方向
从过往的经历来看,我仍然是偏工具性的人,因为我一直都在想着自己可以这样做,可以那样做,却很少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那样做。而现在我的问题在于,我的工具性不足以让我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也就是说,我能够得以赚钱的工具性不足,目前我还没有找寻到自己的精神性追求,而赚钱只是为了能够满足我个人生存的需要,让我不依附于他人而生存,让我的家人能够幸福。我先需要去培养“可以”,提升自己的工具性,在达成“可以”后,再询问自己“为什么可以”,从“为什么可以”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追求。
工具性是基础,如果一个人连工具性都没有,那么独立的生存模式也就不存在,更不用说什么主体性了。在培养工具性的过程中,我也需要时刻记着,工具性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自己的,我并非是因为在某个岗位中能够得到的薪资高而去针对岗位的入职要求学习相关的技能,而是因为工具性能够提供给我道德、审美、个人原则等方面的满足而去学习这些技能,并依据这些技能去寻求能够发挥我工具性的岗位,并在岗位中满足自己的精神追求,与公司达成双赢。
在学习生活中,在不断的实践、观察、感受、经历中,我应该学会不去抱怨,因为抱怨是只有工具性认知的人才会去做的,他们妄图通过抱怨来得到别人的同情,获得别人“钓好的鱼”,而从不去想自己如何才能够钓上鱼。比方说,在课程学习中,老师说要用到新的学习工具——matlab。但很多人就会抱怨说,我从来没有学过这个工具呀,这个工具有没有代代传呀,通过不断的抱怨以期望从老师那得到提示,得到老师的同情,得到老师降低要求的决定,但最终却只会被这样的环境所淘汰,从没多少人想过要不我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学一学,为什么有少数的同学会,而我不会,为什么我对这个软件如此的无知与无能。主体性的人只会反抗现在自己的无知,而在一次一次的挑战中学习和进步,提升自己的工具性,并让工具性服务于自己。
最后,是复盘与分析,回顾来时路,是发现自我并找寻另一个自我的关键,只有回顾自己为什么成功或失败,自己这样那样做为什么可行或不可行,分析自己的喜怒哀乐,分析身边人的善恶忠奸,才有可能避免未来再次重蹈覆辙,再行因果。“无悟则障目,有悟方见因果”中的“悟”,应该可以理解为从已有的事实中提取出道理,提取的过程便是“复盘与分析”的过程。